清明时节,愁思萦绕,天津渤海湾碧波荡漾,海风轻拂,又一批逝者以骨灰海葬的方式,在广袤的海洋中找到了永恒的归宿。骨灰海葬,作为节地生态安葬的一种,与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共同承载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导向。

骨灰海撒

2024年3月31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随着灯柱的点亮和汽笛的长鸣,“国宾9号”撒海专用船缓缓驶向渤海湾,开启了今年京津冀三地骨灰撒海的首航。船上载有35份逝者的骨灰,他们将在大海的怀抱中安息。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主题为“碧海寄情,爱在沧溟”。活动现场,礼兵向安眠于大海的逝者敬献了花篮,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敬意和哀思。

刘淼站在甲板上,手捧装满花瓣的花篮,目送着奶奶的骨灰撒向大海。她深知,这是奶奶生前的遗愿,希望回归自然。刘淼觉得,奶奶的决定是对的,她愿意亲自送奶奶最后一程。

同样,白光生也第三次从唐山来到天津港,送别他的母亲。他的姥姥、姥爷和父亲都已以骨灰海葬的方式长眠于此。白光生相信,五湖四海皆相连,有江河之处即能为亲人祭奠。他每逢清明时节都会专程来一趟天津,守着这片大海,献上一束鲜花。

海葬作为一种环保的安葬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然而,对于逝者家属来说,如何更有仪式感地祭奠逝去的亲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北京市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生态葬项目部负责人王洪亮表示,他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满足家属的需求,未来可能会推出更多的祭奠服务。

在北京市长青生命纪念园,对海葬逝者葬后祭奠的有益探索从未停下脚步。这里设有生态葬纪念碑和海葬纪念墙,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一个寄托哀思的场所。每年清明节前后,这里都会举行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让逝者家属能够怀思礼敬。

陈阿姨的女儿在13年前选择了海葬,她每年都会来到长青园祭奠女儿。她认为,有这个纪念碑让她更加心头好一些。今年,她还可以在纪念湖畔撒下花瓣怀念女儿,就像当年在渤海湾海撒骨灰和鲜花那样。

海葬纪念墙上记录着选择海葬的逝者的名字,从1994年至今,人数越来越多。这面墙成为了逝者家属寄托哀思的重要场所。季阿姨每年都会和女儿带上鲜花,放在四位老人在海葬纪念墙的名字下。她认为,这面纪念墙特别好,让他们能够看到亲人的名字,也能把鲜花直接献给他们。

除了纪念墙和电子墓碑外,长青生命纪念园还为逝者家属提供了告别厅等私密空间,让他们能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祭拜。在这里,家属们可以观看逝者生前的影像资料,抒发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骨灰海葬不仅是一种环保的安葬方式,更是一种深情的寄托。它让逝者在广袤的海洋中找到了永恒的归宿,也让逝者家属在祭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