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西安市第二届公益性生态安葬活动在奉正塬殡仪馆公墓广场庄重举行。在绿树与鲜花的环绕中,62位逝者回归自然,为生命画上了别样的句点。
从民俗学视角审视西安市第二届公益性生态安葬活动,可发现其深刻体现了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动态调适,以及陕西省殡葬改革中“移风易俗”的实践智慧。这场以树葬、花葬为主体的仪式,既是对“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创新延续,也是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现代诠释 。
首先,生态安葬的推行并非对传统民俗的断裂,而是通过符号重构实现文化传承。活动现场以绿树鲜花为媒介,取代了传统焚烧纸钱的烟火仪式,将“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转化为浇灌生命树、书写追思卡等环保行为 。这种转变呼应了民俗学中“仪式功能替代”理论,即在保留情感表达内核的同时,置换与时代脱节的物质载体。正如家属代表所言,选择树葬既满足了逝者“回归自然”的遗愿,又赋予孝道以生态责任的新内涵 ,形成“厚养薄葬”的现代伦理共识。
其次,陕西省的殡葬改革政策巧妙地运用了民俗变迁的社区驱动机制。通过将殡葬改革纳入村规民约修订、开展“鲜花换纸钱”等社区互动 ,政府引导民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暗合民俗形成规律——新习俗往往通过制度化倡导与民间实践的双向互动得以确立。例如西安市连续两年的海葬活动,已从个别家庭的先锋选择发展为具有地域标识性的殡葬文化 ,显示出习俗演变的渐进性特征。
更深层看,生态安葬的普及折射出土地伦理与生命观念的重新协商。在农耕文明传统中,“坟茔”作为家族血脉的地理坐标,承载着地权与宗族的绑定关系。而生态葬以“不立碑、不建墓”的方式 ,将个体生命重新锚定于自然生态系统,这种“去物质化”的纪念方式,既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矛盾,又创造了“青山即丰碑”的新型空间叙事,体现了民俗文化应对现代性挑战的适应性创新。陕西省殡葬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起“政策引导—文化重构—社区认同”的良性循环。从修订《殡葬管理办法 》强化制度保障 ,到打造“云寄思”数字祭祀平台实现技术赋能 ,再到将墓园转化为家风教育基地促进文化再生产 ,多重举措共同推动着丧葬民俗的生态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关乎行为模式的改变,更预示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符号系统重建,为当代中国民俗演进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性样本。
也许这也算是赓续文脉传承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