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烟台港附近海域举行了一场庄严而深情的仪式——烟台第十届公益性海葬活动。在这场特别的告别仪式上,187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缓缓融入大海的怀抱,回归自然的循环之中。

骨灰海撒

清晨7点,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海葬船缓缓驶离港口。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仪式没有爆竹的轰鸣、没有烟雾的缭绕,也没有纸屑和香烛的纷飞。取而代之的是轻音乐《大海啊故乡》的悠扬旋律,以及数十只海鸥在海葬船周围的盘旋飞翔,它们仿佛也在为逝者送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船只抵达了预定的倾洒区域。此时,一场简短而庄重的追思会在船舱内举行,家属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家属们将可降解的骨灰罐轻轻投向大海,并撒上寄托哀思的花瓣。看着亲人的骨灰渐渐远去,许多家属不禁泪洒现场,场面令人动容。

刘洋和姐姐特意从济南赶来,送别他们的母亲。他们感慨地说:“我的父母终于又在大海相遇了。”原来,两年前,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就是在这片海域进行了海葬。今年,母亲去世后,他们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让父母在大海中团聚。刘洋还特意用手机定位了经纬度,作为父母再次相见的见证。

来自烟台市芝罘区的刘女士则表示,家里的老人一直生活在海边,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选择海葬不仅是老人的遗愿,也是他们一家人的心愿。他们认为,海葬是一种让老人回归自然的方式,既环保又节约土地。

在海葬的过程中,家属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寄托。有的家属边撒花瓣边哭泣,有的则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还有的远眺海面,陷入对逝者的深深回忆之中。当返程起航时,众人集体向着大海三鞠躬,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敬意和不舍之情。

据统计,自烟台开展海葬活动以来,已有4238位逝者在这片海域长眠。海葬作为一种新的殡葬方式,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鲁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景迁表示,海葬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赋予了逝者尊严和家属慰藉。他认为,海葬正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新习俗,将推动更多人接受和参与海葬。

值得一提的是,烟台市政府对海葬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对本市户籍逝者家庭提供免费参加的政策,还落实了海葬奖补政策。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也推动了海葬活动的普及和发展。

目前,海葬已成为烟台市民首选的节地环保、移风易俗的安葬方式之一。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表示,海葬既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又有利于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未来,烟台市民政部门将继续优化海葬服务流程、探索海葬新模式,并大力推行其他生态安葬形式,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殡葬需求。